如何学习

趁着周末的时间,把《如何学习》这本书看完了,其中里面有一句话特别认同:”学习的关键在于记忆保持多久”;只有你了解一个理论并记住它,你才有可能应用起来。本书主要是通过各种实验的数据来说明如何学习效果会更好,记忆的时间会更长

看完这本书很多观点都很认同,一些学习的方法也在模模糊糊的应用,只是没这么清晰的整理出来。比如说间歇式学习,内外在提示法等。当然也有些观点不是很赞同,比如书中有个观点是:打断一个人正在做的事情,能够帮他增强记忆,而且越关键的时刻去打断他,越能帮助他记住

flag

看完这本书又给自己立了一个flag:每天记15个单词;每周读一本书并写读书笔记,将书中的知识点整理好,进行间歇式复习

APP推荐

同时根据书中的理论找到两个好用的app:anki和番茄时钟
anki是帮助记忆的,可以认为是书中间歇式学习理论的应用
番茄时间是符合书中的一个理论:交替,一般学习10到15分钟进行一次切换学习的效率会更高

再者就是根据书中的理论,重新梳理了一下自己的读书方式。

读书的方法

  • 先看目录,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 - 主动记忆
  • 看到根据作者的行文思路提出几个问题 - 调动感官,理解会更深刻
  • 解决自己的疑问,以及看看观点相似的章节如何描写的
  • 记录笔记,把一些结论的东西记录下来,以便后续复习
  • 使用间歇法进行复习
  • 将知识进行应用

书中提及的一些结论也做一个整理

###增强记忆的方式

  • 间歇式学习;时间间隔:第一次过后,一两天之后复习,然后过一星期复习,过一个月在复习,之后,复习的间隔可拉得更长
  • 熟悉度错觉
    • 你的大脑越是费尽力气地挖出某项记忆,你对其再次学得的程度也就越深,因为提取能力与储存能力都被增强了
    • 而“熟练度”却恰好是这一原则的反作用:越容易唤出的资讯记忆,再次学得的程度也就越浅。也就是说,立即复习你刚刚学过的东西对你没有任何意义,那并不会增加任何记忆强度
  • 主动去唤醒记忆能克服熟悉度错觉,读20遍的效果不如主动去回忆10遍的
  • 学和记的时间划分:先花1/3的时间去学,剩下的时间则要用来凭记忆背诵
  • 验证最好的时间节点:学完之后立马考试(2周内),效果往往好于一段时间之后考试(2周后)
  • 临时抱佛脚是有用的,但是记忆时间不会长久
  • 内在提示及外在提示
  • 环境还原
  • 更换学习场所

交替

  • 在学习东西的时候交叉学习比集中时间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 一般在学习的时候15分钟到10分钟进行一次切换

###睡眠

  • 午睡能提高学习效率
  • 如果累了就休息,不要认为清醒才是学习,睡觉也能帮助我们进行梳理和筛选
  • 睡眠能增强记忆
  • 各阶段的作用
    • 第一阶段(快速眼动阶段):忙着进行模式识别,以帮助我们感知在白天的思维中显现不出来的各种关系,有助于渗滤效应及诠释带有感情色彩的内容
    • 第二阶段:运动记忆专场
    • 第三四阶段:延长记忆的关键阶段
  • 如果是非记忆型的考试,可以选择晚睡晚起
  • 如果是记忆型的考试,可以选择早起进行复习

渗滤的要素

  • 打断
    • 打断能帮助人增强记忆,越是关键的时刻打断,越能记住
  • 被调动起来
    • 人的基本需求和动力会提高自身感知力对周围能满足这些需求的相关事物的敏感度;比如说你买了新款鞋子,你就会发现很多新款鞋子
    • 从侧面来看,一个人关注什么,就说明他内心需要什么
  • 有意识的反思
    这个观点可以验证平时的一个学习方式:主动去串联知识点的效果往往比被动的看书效果会好很多

顿悟

  • 准备期
    • 穷尽所有的想法去思考,直到无论如何都没法解决了
  • 孵化期
    • 准备期之后休息一段时间
    • 孵化休息三种类别
      • 放松
      • 轻度用脑
      • 高度用脑
    • 时间20分钟效果比5分钟好
  • 顿悟期
    • ”啊哈“时刻
  • 验证期
    • 复核并确认得到的结果是否真能行的通
坚持原创技术分享,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